中国林蛙常见病防治

点击数: 【字体: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收藏
 
车 轶(苏州大学生物系,215151)  1 红腿病  1.I、病原 红腿病又称败血症,为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病,其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革兰氏阴性菌。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传染快,死亡率高。  1.2、症状 发病个体精神不振、活动能力减弱、腹部膨胀、口和肛门有带血的粘液。发病初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整个后肢。解剖可见腹腔有大量腹水,肝、脾、肾肿大并有出血点,胃肠充血,并充满粘液。  1.3、防治 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食物,及时将发病个体分离,控制疾病蔓延。用3%的食盐浸泡病体20分钟,用10×10-6氯霉素全池消毒,每天一次,连续3天。在饵料中加拌磺胺哦啶,每公斤饲料加药1~2克,连续投喂3 天。  2 气泡病  2,1、病因 水中浮游植物多,强烈光照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起水中溶氧量过饱和;地下水含氮过饱和,或地下有沼气;温度突然升高,造成水中溶解的气体过饱和。这些过饱和的气体形成气泡,蝌蚪取食过程中不断吞食气泡,气泡在职蝌蚪消化道内聚集过多便引发气泡病。   2.2、症状 蝌蚪肠道充满气体,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仰浮于水面,严重时,膨胀的气体干扰和阻碍正常血液循环,破坏心脏。解剖后可见肠壁充血。  2.3、防治 不投喂干粉饲料,控制池中水生植物数量,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植物性饵料煮熟以后投喂。发现气泡病可以将发病个体分离出来,放到清水中,两天不喂食物,以后少喂一点煮熟的发酵玉米粉,几天后就会痊愈。另外可以向养殖池加入食盐进行治疗,每立方水体加食盐15克。  3 肠炎  肠炎是蝌蚪、幼蛙、成蛙共患的一种常见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  3.1、病原 肠炎的病原为细菌,可能是气单胞菌和链球菌。投喂不洁饵料易引发肠炎。例如给蛙投喂天然的蝇蛆,如果消毒处理不当极易引起肠炎,导致大批死亡。  3.2、症状 病体活动异常,取食量明显减少,反应迟钝,垂头弓背,身体消瘦。蝌蚪发病后多浮于水面。解剖可见腹腔积水,胃肠壁严重充血,消化道内无食物,但是有大量粘液。  3.3、防治 肠炎的发生多与水质和食物不洁有关,因此要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不喂发霉变质的饵料,并在饵料中加一些中药,如大蒜、生姜、黄连等。另外,暴饮暴食也会引发胃肠炎,因此饵料投喂要定量、定时、定点。发病后要及时进行水体消毒,可以用1×10-6浓度的漂白粉泼洒,并在饵料中加拌磺胺类药物或氟派酸。每公斤饲料加磺胺3克或加氟派酸1克。  4 脑炎  脑炎是近年来我们在中国林蛙南移养殖过程中遇到的一种新病,该病具有传染性强,死亡率高,难治愈等特点。  4.1、病原 脑膜炎的病原为脑膜败血性黄杆菌,该病比较少见,蝌蚪、幼蛙和成蛙均可感染此病。  4.2、症状 病体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发病蝌蚪后肢、腹部和口周围有明显的出血斑点,脾脏缩小,肠道充血。  4.3、防治 引种时严格检疫,养殖过程中勤换水,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发病后可以用3×10—6浓度的红窃素进行药浴,同时连池水带蝌蚪一起用0.3×10-6浓度的漂白粉消毒。  5 水霉病  南方冬季气温比较高,在中国林蛙越冬期常可发生水霉病。该病病程长,死亡率低,多发生在蛙的四肢,如果不及时治疗常会给蛙造成残疾,并引发其他疾病。  5.1、病原 蝌蚪和越冬期的成蛙易思此病,病原是水霉,多由于有外伤而引发。  5.2、症状 水霉的内菌丝生于动物体表皮肤里,外菌丝在体表形成棉絮状绒毛,菌丝吸收蝌蚪和蛙体的营养物质,使蝌蚪和蛙体消瘦,烦躁不安。菌丝分泌的蛋白水解酶使茵丝生长处的皮肤肌肉溃烂。  5。3、防治 运输、分池过程中小心操作,谨防造成外伤。进入场地以前要用10x10-6浓度的高锰酸钾浸泡10分钟,每天两次。在水池内加福尔马林,浓度为20x10-6浓度。  6 难产  6.1、病因 中国林蛙南移以后冬眠期温度偏高,而且温度变化又比较大,如果冬眠期间水温控制不好,中国林蛙反复从冬眠状态复苏多次,则很容易导致不产卵。另外对中国林蛙南移后的生物学特性了解不够,对中国林蛙越冬休眠和产卵繁殖的时机掌握不好也是导致中国林蛙不产卵的一个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原因如下:1、雌蛙休眠深度不够,体力消耗过大;2、雌蛙年龄过大,体质虚弱53、雄蛙数量不足,雌雄比例不协调;4、产卵池环境不适于产卵,如水位过深、不够安静;5、种蛙在产卵前反复受到惊吓36、产卵时机掌握不准确。  6.2、症状 病蛙腹部膨大,已经完成跌卵,但是卵滞留在子宫内无法产出。解剖以后在子宫内可见黑色卵团已经溶烂。  6.3、防治 为产卵的蛙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按1:1的雌雄比例合理搭配种蛙,对没有按时产卵的蛙及时注射催产药物,催产药物的用量为每只中国林蛙注射10只青蛙或蟾蜍的脑垂体提取液。  7 烂皮病  7.1、病因 多因皮肤有外伤,感染细菌,进而导致皮肤发炎溃烂。养殖密度过高,饵料不充足,蝌蚪相互咬伤会引发此病,是蝌蚪、幼蛙、成蛙共思的一种皮肤病。  7.2、症状 发病早期,病体皮肤局部充血、发炎,严重时病体行动迟缓、精神不振、停止取食、体表多处发生溃烂,严重时会烂及骨头。  7.3、防治 在饵料中适量增加维生素A以减少皮肤溃疡,用脱脂棉沾100x10-6的高锰酸钾涂擦患处。每天两次,连续3天。在饵料中加拌土霉累,每公斤饵料加1克。连续投喂3天。每天换一次水并用0。5×10-6浓度的漂白粉全池消毒。  8 车轮虫病  8.1、病原 由于车轮虫寄生于蝌蚪皮肤上所引起的一种蝌蚪寄生虫病。在显微镜下观察,虫体侧面呈圆盘状,在圆盘周围均匀分布有整齐的纤毛,中央有一个明显的圆形齿杯。该病多发生在密度高、水浅的蝌蚪池内。  8.2、症状 车轮虫主要寄生在蝌蚪体表和鳃上,被大量车轮虫寄生后,体表和鳃出现青灰色斑点,尾部发白,游泳迟钝,常浮于水面喘息,摄食减少,身体消瘦进而导致死亡。.  8.3、防治 放养前用生石灰清池消毒,控制放养密度,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一旦蝌蚪发病,可以用2%的食盐浸泡蝌蚪15分钟,每天一次,连续5天,同时用0.5×10-6浓度的硫酸铜全池消毒,每天一次,连续3天。  9 舌杯虫病  9.1、病原 由于养殖密度大,水质差而导致舌杯虫寄生于蝌蚪体表和鳃所引发的一种寄生虫病。  9.2、症状 患病蝌蚪鳃苍白,有的充血或出血,体表泛白,行动迟缓,取食困难。肉眼观察可见蝌蚪尾部和体表长满毛状物,形似水霉,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许多杯形虫体,杯口有张合现象。  9.3、防治 参照车轮虫病防治方法  10 其他疾病  10.1、黄皮病 多发生在冬眠初期和繁殖前期,蛙体皮肤变黄,活动迟缓,很快就死亡。正常情况下中国林蛙皮肤的颜色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这是因为体表的色素细胞受环境中某些因素,如光线、温度等的刺激而发生色素颗粒的集中和扩散所致。黄皮病的病因很复杂,皮肤变黄只是一种表象。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蛙处于应急状态(比如受到惊吓、生殖休眠受阻等)而导致内分泌失调,肾上腺索分泌增加,进而使得色素细胞的色素颗粒集中,蛙皮肤颜色变浅。中国林蛙的死亡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所至。  10.2、皮下充气病 此病症状为皮下充气,全身膨胀成球状,病蛙浮于水面无法浴人水底,此病多发生在冬眠初期和繁殖期。中国林蛙入水以后用皮肤呼吸,在水下中国林蛙所需要的氧气和代谢所排出的二氧化碳均靠皮肤供应和排除。皮下充气病的发生可能和皮肤呼吸功能失调有关。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6日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内容
观后心情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 水产网
  • 广西水产研究所
  • 厦门农网
  • 东海渔业信息网
  •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
  • 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 中国海洋信息网
  • 中国搜索联盟
  • 北部湾水产信息网
  • 中渔网
  • 中国渔业论坛
  • 中国水产门户网
  • 中国渔市
  • 中国水产网
  • 温州市渔业技术推广站
  • 温州海洋与渔业网